在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嚴峻的大背景下,2015年,占地只有18畝的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產值接近2億元,比上年增長16%;稅收超500萬元,比上年增長20%。同樣的土地、同樣的廠房、同樣的機器,員工總數量減少了三分之二。十年來,企業的產值增長了六倍。
2月24日上午,“雙童吸管”董事長樓仲平捧著厚厚的企業文化專輯,略顯激動地向記者展示封面上“以小博大”四個大字。
展廳里的故事
雙童公司的產品展示廳內,陳列著各式各樣的吸管,既有幾厘一支的,也有10元一支的。
來看看這樣一支吸管:吸管的中上部,安裝著一個透明的球體,球體內懸著一只小小的風車,吮吸飲料,里面的風車就會快速旋轉。“雙童吸管”總經理李二橋說,這款產品叫做“風車吸管”,剛開發出來時,由員工的子女進行了試用,孩子們都把它們當成了玩具。顯然,這是一款十分具有個性特點的產品。“雙童吸管”類似的創新產品有40多類,總計300多種。
在進行大規模產品創新之前,“雙童吸管”公司遵循著市場導向、薄利多銷的模式。企業員工增多了,吸管銷量上去了,但產品利潤并沒有太大改觀。2004年,公司新廠房落成啟用。此時,已經浸淫吸管行業11年的企業“掌門人”樓仲平決心搞點“花頭經”,帶領雙童公司換一種“活法”。
2005年9月13日,“雙童吸管”發布第一個“五年規劃”。樓仲平與開發團隊一起,致力于思考除了喝飲料,吸管還能“干什么”?如何讓吸管“無奇不有”。于是,最近10年來,“雙童吸管”逐漸放棄了低端加工和薄利多銷,專注于高端市場的開發。憑借細致入微、持續不斷的產品創新,企業員工人數從原來的900名減少到了現在的350名,但員工的平均生產能力增加了數倍,以“減法”實現了“加法”。
小客戶原則
繼“風車吸管”的成功面市,雙童公司又開發了“哈哈吸管”———拆開吸管中上部的圓球,可以將可溶解的食物放在里面。比如,寶寶不肯吃藥,就可以把它“藏”在圓球里喝下。這款產品的圓球下方,還安裝了一個止回閥,確保飲料只能向上流動。
這是企業按照“小客戶原則”開發的新產品之一。2004年以前,樓仲平十分重視需求側,結果卻是喪失了市場主導權,失去了核心競爭力。樓仲平說:“‘雙童吸管’只針對具有個性化特點的需求市場開發新產品,這樣就會有許多主動權。”
同樣是吸管,遵循“小客戶原則”商業模式而生產的吸管,其內涵卻不一樣,產品競爭力大大提升,表現在銷售價格超越普通吸管的數倍以上,高者甚至達到市場同類產品的10倍。比如“愛心吸管”,適用于情侶、親子等群體使用。這款吸管上方有一顆粉紅色的“心臟”,“心臟”的兩邊弧上各有一個小吸管。“心臟”的“房室”腔體里安裝著液體止回閥和過濾器,可以滿足雙方吸管不必兩人同步飲用的要求,還能防止液體回流可能導致的交叉感染,單支吸管售價高達10元。
“雙童吸管”大客戶少了,小客戶卻大大增加。2013年至2015年,企業累計客戶1萬多家。
守望“匠心”
如果說,開發能力提升與商業模式創新是雙童公司“以小博大”的支撐力量,那么,“工匠精神”就是其支撐力量的源泉。
“22年來,我們只做吸管!不‘移情別戀’,也不‘貪大求全’。”樓仲平說,吸管屬一次性產品,低門檻、價值低、利潤薄,很多人看不上眼,卻值得我用一輩子守望。
雖然激烈的市場競爭曾經動搖過樓仲平的信心,卻始終無法摧毀他對這個產業的堅守。
1997年中秋節,樓仲平結識了70歲的美籍日本客戶桑原道昭。從這位老者身上,樓仲平發現了“工匠精神”,并極盡推崇,在企業管理中大力倡導精益求精。
第64屆ISO年會吸管國際標準討論會場,雙童團隊參會
樓仲平的守望與追求,讓一根根吸管變身“藝術品”——— 12生肖吸管、童趣吸管、愛心情趣吸管、音樂吸管、生態吸管……“雙童吸管”獲得了上百項專利,包括發明專利6項、實用專利40多項。
多年來,雙童公司制訂了嚴格的企業標準,推行精細化管理。此后,企業標準上升為行業標準,繼而成為國家標準、ISO國際標準。一顆“匠心”終獲回報。
(來源:義烏商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