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末代貨郎”連換20個行當
樓仲平,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。年近五旬的他已在吸管行業堅持了20年,而在創業早期,他至少嘗試過20個行業。
出身貧苦的義烏商人多經歷過“雞毛換糖”的故事,樓仲平也不例外。14歲那年,身為家里六個孩子中老四的樓仲平輟學了,跟著父親和哥哥到江西,挑著百余斤的貨擔走街串巷。
那是1979年,樓仲平和家人靠著“雞毛換糖”,一個春節可以賺到一二十元錢,這在當時可是為數不菲。也是從那年開始,義烏的貨郎擔逐漸消失,樓仲平成了“末代貨郎”。從那之后到上世紀90年代初,他“撿過農藥瓶、甲魚殼,放過氫氣球,到過揚州拿牙刷賣,做過電子表生意,還做過‘倒爺’,至少20個行當,可不管哪一行都沒有做長久”。
1991年,樓仲平回到義烏,開始考慮找一個穩定的行業來安身立命。
恰好當時義烏第四代小商品市場建成招商,樓仲平拿了一個日用百貨攤位。一開始,他根本沒想好賣什么,后來發現市場附近有條專業街,專賣臺州黃巖生產的塑料制品。于是,他就拿了一些在自己的攤位上代銷。“代銷的好處就是不用倉庫、不需要資金,也不要渠道,雖然利潤很少,但我的品種多、價格平,所以有很多顧客愿意在我這里開單子進貨。”后來,他代銷的產品越來越多,一米寬的攤板上居然碼了幾百種產品,其中就包括吸管。“先是到廣東、福建一帶,把那里生產的吸管買回來賣,后來干脆替義烏工廠生產的吸管代理銷售。”樓仲平說。
兩年后,樓仲平的攤位成為市場里日用百貨類別的翹楚,一年凈賺二三十萬元。
注冊商標 突圍“亡命競爭”
在英文里,吸管和稻草是同一個詞straw,不引人注目,用完即棄,利潤也極其微薄。樓仲平算了一筆賬:“平均銷售價在8厘錢,刨除原料成本50%,勞動力成本15%~20%,設備折舊、物流等費用20%多,最后的純利潤只有大約10%。也就是說,生產一根吸管我們只能賺8毫錢,也就是0.0008元。”“為什么要做吸管?”面對記者的疑問,樓仲平笑著回答:“說實在的,做吸管也是我‘踩著西瓜皮,走到哪里、滑到哪里’順勢而作的選擇。”
1992年,樓仲平從義烏農貿市場拿吸管代銷時,市場里賣吸管的人還很少,他的生意極好。可一年多后,市場里700多個日用百貨攤位中有300多家都在跟他的風,樓仲平感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。
1994年3月,義務一家吸管廠的老板想花50多萬元買一套全自動吸管生產線,但手頭緊張,想把手上的半自動吸管生產線賣掉。思慮已久的樓仲平便花5萬元買下這套舊設備,租了兩間民房辦起了吸管廠。
依托義烏市場優勢,樓仲平的吸管生意開局不錯。但浙江的企業喜歡一哄而上是出了名的。1995年,義烏吸管業也爆發“亡命式”競爭,從1994年的四五家猛增至四五十家,生意一片慘淡。
換過20個行當的樓仲平,不愿再輕易轉行。細心的他發現,義烏的吸管包裝上幾乎都印有一男一女兩個兒童的圖案,不同的只有廠址和電話。跑到工商局一問,得知這可以作為商標,且無人注冊時,樓仲平當即花了2000元辦理手續,“雙童”吸管就此誕生。
這次注冊還有后續。因為需要對商標文件設計打印,在打字復印社,樓仲平第一次發現了電腦的神奇。在外國人還不知道義烏的時候,他就利用互聯網聯系上了國外客戶,在義烏一眾企業里率先轉向外貿,拿到了沃爾瑪、特易購等歐美零售巨頭的巨額訂單。
改“全球最大”為“第一品牌”
很長一段時間,雙童靠著外貿訂單,活得不錯。但2003年,雙童雖然美國訂單不斷,生產線滿負荷運轉,利潤卻越來越薄,只能苦苦支撐。
最后,樓仲平決定放棄只能維持單薄利潤的美國大客戶,提出“小客戶戰略”,挖掘國內客戶群,規避單純綁定國外大客戶的風險。
此外,他還轉向利潤更高的日本市場。但如果一批貨中有一根吸管被客人投訴,整批產品就會被全部退回全部檢查,運費高昂。剛做日本單那幾年,樓仲平屢屢把幾十個貨柜的吸管在日本當地銷毀,再付給日方垃圾處理費。他咬牙堅持了下來,成了“吸管大王”。但他一直不喜歡這個稱呼,覺得彌漫著一種粗笨和野蠻的壟斷者氣息。
為了抹掉人們對他和雙童吸管的這種認識,樓仲平把辦公樓里“全球最大吸管企業”的題詞,換成了“全球吸管行業第一品牌”。這代表他的決心:要把工廠從簡單原始、唯規模是重的層次,引到更精細化和更具有競爭力的道路上去。
他不斷到日本學習,將日本先進的雨水收集、廢水回收、中水回收、廢氣利用等節能設計用到雙童廠房。雙童2億元左右的產值,目前只占用了18畝土地。而按照義烏的平均工業產出,需要100多畝地。
最近這幾年,雙童吸管在設備和人員沒有增加、產量也沒有太多提高的情況下,利潤卻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增長。一般人可能根本想象不到,一根小小吸管,其實一年可以創造出2000多萬的利潤。
樓仲平的朋友感嘆:他真是入錯了行啊,一根小吸管能做出多少花樣?你看他各種變化,各種折騰,真讓人想不到。這要是換一個別的行業,他完全可能有更大更多的成就。
追求德國制造的工匠精神
實際上,吸管之外,樓仲平也曾經換過行業。
在房地產紅火的那幾年,“義烏周邊有個地方有意讓我過去,給幾百畝土地,但我權衡再三,還是決定放棄。我如果同意了,肯定要建廠房,擴大生產規模,自有資金肯定不夠,需要融資,這意味著風險增加”。
但2009年,樓仲平的“定力”,在電商浪潮前敗下陣來。此前,因為和阿里巴巴的合作,他與馬云建立了密切的關系。于是,他花90萬元買了淘金網域名,希望打造一個能和淘寶網并肩的百貨平臺。
然而,兩年后,樓仲平發現,想做一個和淘寶一樣賺錢的平臺比登天還難。
更為關鍵的是,由于自己把精力放在了淘金網,把雙童吸管完全放權給幾個下屬,雙童公司出現了嚴重問題,制度缺乏,失去了活力。“如果我當時再不回歸,可能雙童公司現在已經不存在了。”說起這些,樓仲平聲音有些低沉,那兩年他非常苦悶。不過,他還是有收獲:“雖然虧損了五六百萬,但做淘金網那兩年,我接觸了很多思想活躍的年輕人,理解了電子商務對雙童吸管的影響。”
對自己堅持做吸管,樓仲平這樣評價:“我堅信一個國家的持久繁榮取決于中小企業的成功,而不是大公司,特別是在人口眾多的中國。如果只指望大公司,必然是不夠的。而中小企業的成功取決于其對業務的專注程度,不能過度多元化。你需要集中于某一個行業。如果你能做精,那么將能長久地立于不敗之地。”
(綜合《民生周刊》《全球商業經典》《競爭力》報道)